科技助力精准修复,金山岭长城保护修复工程一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10:48
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囊括了沿线15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资源。保护长城文化遗产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任务。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,是长城的亮点。 从2021年开始,金山岭长城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工地,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,目前已竣工。如何进行保护性维修?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? 01 金山岭长城一期。 保护和修复工程已接近完成 保障安排重在化解风险 450多年来,城墙遭受风雨侵蚀,损毁严重。 2米高的垛口墙已荡然无存北侧。马道的地砖被损坏。有的地方两层地砖全部毁坏,露出下面的石头和夯土。专业人士表示,这种保护并不是恢复原来的样子,而是通过紧急加固来防止这些疾病的进一步扩大。 原厂原材料、原厂工艺,还原如初 改造使用了原始材料和原始工艺,使其看起来古老如初。工作人员设法保持了原来的位置,并将对文物的干扰降到最低。 由于精心呵护,严格遵守传统工艺,一名工人一天可以修复2平方米的面积。正是这种笨方法、慢工夫,才能真正做到返老还童,保存长城古风。 无人机吊装物料省时省力 在秉承传统工艺的同时,高技术设备也用于辅助维修。与2021年修复工作开始时不同,所有材料都必须由人骑马搬运。 如今,无人机只需 5 分钟即可飞抵那里,一次可携带 100 公斤的物资。准确高效,省时省力。在科技的帮助下,长城的保护也从被动救援转变为逃避保护。 技术有助于绕过长城的保护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完成了全长8000多公里的明长城实景3D扫描。通过精确到微米的3D建模,不仅能发现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小隐患,还能恢复卫兵等关键设施的原貌和功能,助力长城文化的普及。 科研团队还补充了土壤样本分析的大数据和d气候分析,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绘制了未来几十年长城侵蚀高风险地图,为长城保护预防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。 以最小干预原则丰富旅游体验 为丰富游客体验,金山岭今年首次推出长城夜游项目。通过沿途临时布置可移动光源,游客可以在夜间登长城赏月星辰。以保护长城为由,方便游客夜间登长城、观星月。正是由于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,金山岭长城的游客量逐年增加,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。 01 长城永存 人们变得富有了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动了河北滦平县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。 2024年,全县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,比2019年增长300%以上,旅游综合收入近120亿元。古老文化的传承真正成为沿线人民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致富之路、幸福生活之路。